你也住小高层?看看人家上海高层建筑防火经验

无标题文档

  上海市徐汇区公安消防支队开展日常训练。(徐汇区公安消防支队供图)


  “新建高层建筑,要充分发挥物联网作用”“让温感、烟感、光感等物联网技术,进入每个房间,覆盖公共区域”“未来,BIM技术(一种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将引入高层建筑建设”……


  “筑牢最小单元的防线”“把责任落实到楼长、楼层长、房长等‘神经末梢’”“微型消防站将小火扑灭在初起”……

  上海市徐汇苑小区义务消防员开展日常训练。


  9月3日至5日,记者走访上海市公安、消防和政府部门、社区、有关单位,在了解高层建筑防火经验时,听到最多的话都和“技术防范、责任落实”分不开。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首要在防。但如何防?


  上海市各级公安、消防部门在打造“法治消防”“全民消防”“智慧消防”理念的引领下,创新方式、务求实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综合运用高新火灾防范技术,建立完善标准化消防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了契合现实状况、具有示范作用的工作机制、模式。


  “消防安全是公共安全的基础,是守护城市安全的底线。”上海市政府党组成员、公安局局长龚道安表示,对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这一世界性难题,要探索建立标准、健全组织体系、应用科技手段,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预警火患、第一时间推送信息、第一时间最近力量处置,确保灭早灭小,维护城市消防安全。

  上海市徐汇苑小区义务消防员开展日常训练。


  物联网盯着“水电气风”


  “它很高,云层低的时候,楼顶在云层里。一旦着火不可想象……但是它很安全,非常安全。”站在虹口区白玉兰广场的69层楼顶,广场物业工程部相关负责人周正东自信地说。


  从广场楼顶,可以瞭望整个外滩。几艘货船满载货物,拖着长长的水纹划过黄浦江。


  江对岸最夺人眼球的是四座超高建筑。几乎每个上海人都能说出它们的名字:我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632米,它也是世界第二高楼;身旁是被民间称为“起子”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以及5A级景区、467.9米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接着是现代气派和民族风格融合的上海金茂大厦,420.5米。

  上海市徐汇苑小区义务消防员开展日常训练。


  上海各式各样的高层建筑有3.1万余幢,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600余幢,全球最高的10幢高楼有2幢在上海。


  320米高的白玉兰广场是浦西第一高楼。广场2016年12月竣工验收,今年年初投入使用。


  “嘀!”周正东用IC卡刷门禁,带记者进入大楼。他介绍,IC卡连入楼宇PORT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识别持卡人所在楼层及区域,精准监控各楼层人员数量及分布情况。如果发生火灾,它可以为应急调动、人员疏散逃生提供辅助支撑。”


  高层建筑的防火,从设计上就要全面考虑。白玉兰广场因地制宜,形成酒店和商办两条环路,解决消防疏散问题。建筑主体利用下沉广场、防火隔间、防火墙的设计手法,将地下室3.8万余平方米商业分为三大区块。项目四层地下室,每层设置23到25个防火分区。在塔楼消防设计上,特设直升机停机坪和多层避难层。3、18、34、50、66楼为避难层。


  “火灾发生的主要要素是水、电、气、风。物联网防火的基本原理就是监控水电气风的变化。”在第50层避难层,周正东打开手机里的物联网系统APP,让记者查看楼层动态情况。



  他介绍,物联网系统相当于“巡视员、监督员”,可通过信息传感与通讯技术,整合楼宇内的“水电气风”等要素的信息“情报”。发生异常时,第一时间发出报警信号。白玉兰广场的空气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浓度,遇到情况及时报警。


  如果说PORT系统只起辅助作用,那么广场的物联网系统、大楼空气监测报警系统则是直接用于防火,构成广场的“智联”平台。在白玉兰广场,除了“智联”平台,保障大楼安全的还有五大高新科技系统:配备6台主机支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分区复合重力供水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高中低区机械自动防排烟系统,超高层重点区域气体灭火系统,高压细水雾系统。


  周正东说,分区复合重力供水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以确保160平方米范围内的40个喷淋头同时工作1小时,8支消防枪不间断出水3小时。高压细水雾系统可以将水细化为粒径为10至100微米的水雾,遇火后体积膨胀1700倍至5800倍,达到大量吸热、快速降温、隔阻氧气的覆盖灭火效果。

  上海市徐汇区公安消防支队开展日常训练。


  数据上传实现“智慧管理”


  “管理老旧小区也要有新‘智慧’。”黄浦区公安消防支队支队长唐永革说的“智慧”同样是指物联网系统。


  相对于白玉兰广场这样“硬件过硬”的新建高层建筑,始建于1993年的黄浦南园小区情况就复杂得多:


  7幢售后公房高层建筑,现有居民1800余户,三分之一居民的年龄在60岁以上。小区物业公司为政府指派,经费缺乏,消防车道被占、楼道堆物、管道井加锁、消防设施失效等隐患长期存在。


  在瞿南居民区副书记张丞俊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南园小区。楼层墙外伸出细长的铁杆,上面挂着被子、衣服,老百姓称这是“万国旗”,是典型的上海普通民居景观。

  上海市徐汇苑小区义务消防员开展日常训练。


  黄浦区消防支队副支队长虞利强长期定点联系这里的消防管理。他说,这里的问题是大多数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消防车道、登高场地长期被占用,火灾发生时消防车辆无法驶入;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淡漠,楼宇内长期存在楼道堆物,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加装铁门占用公共部位等。


  在黄浦,像这样的老旧高层建筑超过100幢。


  为解决老旧高层建筑防火难题,黄浦区政府组织公安消防等部门进行排摸,对20年以上房龄的进行改造,政府出资托底,划拨专项经费加装消防设施,探索“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高层居民住宅消防管理模式。


  张丞俊带着记者走入小区内的一栋居民楼,楼道狭窄幽暗,勉强能容两人并肩而行。低矮的楼层上,抬头能看见一套简易喷淋系统。在一楼的电梯间,记者看到了一个簇新的消火栓和一个声光报警器。“这也是近年重新修缮的。”张丞俊说,“和喷淋系统一样,实现了每层楼覆盖。”

  上海市白玉兰广场微型消防站的装备配备。


  唐永革介绍,在黄浦区政府“智慧城区”建设以及消防实事工程的牵头下,南园小区引入物联网系统。从目前运行的情况来看,物联网系统能够对消防设施进行24小时在线自动监控,可以帮助缓解南园小区物业单位人手不足、兼顾不周的问题。


  楼有“楼长”、层有“层长”


  记者一走进南园小区微型消防站,就看到了一张消防管理架构图。


  虞利强向记者解读了这张图片:在黄浦南园小区的管理构架中,纳入了消防、街道平安办、居委会、派出所、房管、治保、物业等关键部门。各部门能调动各自的“物防、技防、人防”措施,并将之融合,实施“多效合一”管理。


  在此基础上,由街道平安办对接社会综治网格管理平台,探索综治网格进入小区的可能,作为居民小区消防安全管理的补充手段,织出一张更细腻、更密实的消防安全网格。


  “毕竟工作还是需要人去做。”虞利强说,防火工作也不仅仅依靠智能技术。要解决责任落地的问题,一定要有楼长、门洞长、楼层长、房长,只有每一个房子都有责任人、都有人管,才能真正将责任压实到基层。


  记者在南园小区采访时,不时有运送垃圾的车辆从小区驶过。解决这一消防顽症,张丞俊说:“让每个员工、居民都承担防火责任,关键是发动群众。”


  “以前是居委会、物业上门督促,现在是楼组长、志愿者通过微信群主动汇报,然后我们组织清理。”张丞俊介绍道,这里不少居民都是老邻居,发现楼道堆物等隐患之后也会互相提醒。

  上海市白玉兰广场微型消防站的装备配备。


  张丞俊说,现在小区内的不当现象得到了极大缓解。


  “公安消防部门、物业管理人员以及小区居民都参与进来,消防安全工作就真正可以延伸到角角落落,做到不留死角。”虞利强告诉记者,他们力争探索出一条“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高层居民住宅消防管理模式。


  “南园小区的经验确实是可复制的,目前白玉兰广场和南园小区的经验已在上海推广。”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局建审处处长杨波介绍。


  杨波兼任着上海市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工作专项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谈及上海未来高层建筑防火工作,他很有信心:“将‘人’与‘物’结合起来,一定能发挥出最强防火效果。”


  他说:“随着技术发展,将来最高精尖的技术都会应用到防范中去,比如BIM技术。随着管理体系的完善,‘人’的因素也会发挥出更大的潜能。”